范志海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持续推动我市绿色循环发展的建议”收悉,根据提案内容及生态环境职能,市生态环境局领导高度重视,认真研究,现将我局答复及会办单位意见一并答复。
一、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不搞“一刀切”。
为进一步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不搞“一刀切”。生态环境部在《关于加强重污染天气应对夯实应急减排措施的指导意见》(环办大气函〔2019〕648号)基础上对重污染天气重点行业应急减排技术指南进行修订,扩大绩效分级行业范围,完善相关指标和减排措施。省生态环境厅印发《河北省重点行业绩效分级管理实施方案》明确重点行业企业绩效分级申报、
核定、监督管理、责任追究。各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积极帮扶指导企业对照绩效分级指标,提升绩效水平,根据绩效分级结果将符合要求的项目和企业纳入正面清单,实施企业绩效动态管理。
2020年,我市共有3446家企业参与评级,其中A级企业19家、B级企业185家、B-级企业5家、C级企业572家、D级企业567家、地方A级企业7家、地方B级企业83家、地方C级企业634家、地方D级企业19家、地方非绩效引领性企业151家、地方绩效引领性企业14家、非绩效引领性企业1056家、绩效引领性企业68家。同时,严格落实生态环境监管正面清单制度,已将324家符合条件的项目和企业纳入正面清单。按照“多排多限、少拍少限、不排不限”的原则对绩效分级企业实施差异化管控。下一步,为提高企业精细、精准管控水平,真正发挥绩效评级的督促引领作用,坚决杜绝“一刀切”行为,进一步严格绩效分级,规范正面清单,切实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进“创B争A促引领”行动,切实提升企业狠抓治理、减排降耗的积极性、主动性,争取打造更多A级企业。
二、进一步发挥生态环境管理大数据作用,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
近几年,市生态环境局根据我市环境管理需求,多种监控手段并行,逐步实现对我市各类污染物排放行为的全方位、全过程监控,现阶段主要开展了以下几种监控。
1、分表计电系统。按照省厅指示和智慧环保建设要求,积极推进分表计电系统建设,实现数据信息的关联应用,将环境监管重点从末端排放前移至监控用电量。异常用电数据为执法人员提供企业治污设施未正常运行、未落实预警管控等远程执法线索,从而减少对企业的无畏打扰,节约了人力成本,提升了执法精准化、科技化水平。
2、机动车监管系统。我市作为试点城市,按照“天地车人”全方位、一体化监控模式,建设机动车监控网络系统。现已初步形成唐山市重型柴油车管控决策平台框架,包括通道区域尾气遥感监测、错峰运输重点企业门禁大车流量监控、动态流量排放清单等。通过智能化监控和数据分析、决策支持系统,实现深化机动车污染防治,有效遏制机动车污染排放。
3、秸秆焚烧视频监控。在全市国省干道、高速公路、高铁沿线、基本农田布设了440套高架视频监控,系统能够主动识别出露天焚烧秸秆垃圾工业废料产生的火点和烟雾,精确定位火点位置,并进行有效取证,解决了在露天禁烧监管工作中存在的耗时费力、发现滞后、监管效率低等问题,对露天焚烧秸秆垃圾工业废料行为形成有力震慑,降低焚烧秸秆垃圾工业废料对大气环境的危害。
4、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严格按照环保部及省厅要求,开展我市重点监控企业污染源自动监控设备联网工作,截止到目前,我市367家企业1789个监测点位污染源自动监控设备与我局联网运行,污染物排放监测数据实时传输至各级环保部门。污染物排污浓度达到排放标准70%时,自动预警企业用户,达到80%时,专人提醒相关企业自主减排,避免超标排放;污染物数据异常、超标时直接生成处置单推送执法部门查处,为执法监管提供精准线索。
下一步,市生态环境局将继续推动信息化技术与生态环境管理深度融合,以生态环境数据建设为基础,全面提升智能监管能力、数据整合能力、大数据分析能力、指挥调度能力、决策支撑能力,实现生态环境监管全要素数据分析、全方位智能监控、全环节辅助执法、全时段预警防控,有效提升全市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今年以来,市科学技术局高度重视绿色技术创新,积极推动开展资源环境领域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不断强化科技对全市绿色发展的支撑作用。
一、组织实施绿色技术科研项目。
充分发挥科技计划的引导作用,鼓励支持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加快绿色技术科技攻关,开展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大气污染防治等关键技术、装备研究与应用。组织实施了“新型光伏电池与组件性能检测及户外实证关键技术研发”、“多源工业固废协同制备环保卫生陶瓷关键技术”等一批科技计划项目。唐山冀东装备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承担的“钢渣微粉增值化和规模化综合利用及成套装备关键技术成果转化”项目,获批2021年度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专项,争取资金200万元。
二、加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
唐山鹤兴废料综合利用科技有限公司发起并联合唐山市、河北省及国内部分从事工业固废综合利用上下游骨干企业、高等院校等14个成员单位组建了唐山市工业固废综合利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该联盟大力发展工业固废综合利用产业,实现固废规模化、高值化、多元化利用,提高固废综合利用量及利用率,促进了城市绿色转型发展
下一步,市科技局将进一步突出抓好绿色技术创新,加强绿色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速绿色技术转移转化、强化企业创新主体作用,为全市实现绿色发展提升科技支撑。
针对本提案,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答复如下:
一、以工业固废利用为重点,着力推广循环产业示范体系。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坚持把工业固废综合利用作为调结构、转方式、促投资、保增长的重要举措,推动工业固废向深加工、高值化方向发展。推动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组织冀东三友等企业完成工业固废评价,年综合利用废弃物330万吨。曹妃甸区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2019年入选全国第二批“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名单,形成了以钢铁、化工固废综合利用为特色的产业集聚发展,延伸了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产业链。
二、以加强行业准入为引导,着力规范再生资源行业发展。2013年以来,根据国家工信部在废钢铁、废塑料、再生橡胶行业开展的再生资源行业准入工作部署,我市已有15家废钢铁加工企业、3家废塑料企业、3家再生橡胶企业取得了国家工信部行业准入公告。
三、以提升企业能效为目标,着力促进企业绿色低碳发展。实施工业节能诊断服务行动,2020年对东海特钢等34家重点企业节能诊断,钢铁企业全部工序能耗限额达标率100%。落实国家“水效领跑者”引领行动,首钢迁钢成为我省唯一一家(含焦化、冷轧)入选钢铁企业,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8.64%,东华钢铁等5家企业入围省级节水型企业。
四、以发展数字产业为支撑,着力推进传统产业转型。我市大力推动工业互联网发展,推进制造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促进互联网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截至目前共创建省级数字化车间58家。今年以来,先后印发《2021年唐山市两化融合工作要点》和《唐山市关于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平台加快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的工作方案》,支持德龙钢铁供应链管控能力等4个项目获得工信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项目公示。
下步,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进一步加大政策宣贯落实力度,全力推动钢铁、化工、建材等重点行业工艺技术设备绿色化改造,深入开展工业企业节能诊断服务,持续推动重点用水企业“水效领跑者”行动,着力促进产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积极推进工业互联网和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着力推进一批示范项目建设,积极引导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
唐山市生态环境局
2021年12月6日
主办单位:唐山市生态环境局
联系电话:0315-2311430
冀公网安备: 13020302001309号